立木取诚信,治国求变法

2019年10月18日  浏览:70


春秋战国时的商鞅,大家都熟悉他的变法的事情,但可能不知道他立木取信的故事。
战国初年,秦国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都比较落后,国力很弱,所以它常常遭到别国的侵占。公元前361年,年仅22岁的秦孝公当上了秦国的国君。他决心发展秦献公改制所取得的成果,依靠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,推行法治,从根本上改变秦国的面貌。他向来自国内外的宾客发布了募集有才能之人的诏令,说:“凡有能出谋划策助秦国强大的人,便给他高官厚禄,还赏赐封地。”秦孝公的求贤令,吸引了卫国的青年才俊商鞅。商鞅年少时就对魏国的李悝和吴起变法十分推崇,知晓秦孝公的求贤令后,他带着李悝所编著的《法经》,告别了亲友,骑着棕红色的骏马,朝着西面的秦国而去。
在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下,商鞅见到了秦孝公。通过和秦孝公的几次试探性谈话,商鞅认定秦孝公是一位反对复古、要求革新的君主,于是向秦孝公坦诚了变法革新的大胆设想。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后,商鞅于公元前359年起草了一个初步的法令给秦孝公看。秦孝公看后很高兴,赞扬商鞅想的完全合他的心意,心里暗暗地想:按此法令改革旧制度,秦国应该很快能兴旺起来,自己的君位也就更加稳定了。但变革会触及贵族们的利益,为避免贵族们的反对、干涉,同时也为更进一步地了解商鞅的本领,秦孝公便召开了一场宫廷辩论会。
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变法改革,这些保守势力纷纷发难。他们说变革圣人的制度就会亡国。商鞅却说:“变法和守礼并不矛盾,法本来是为了爱民的,礼本来是为了便于做事的。所以,只要能使国家富裕强盛,就不必照搬老的一套制度来办事;只要能有利于国家,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来治理国家。”大夫甘龙闻听此言反驳说:“按照旧章来治理,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。”商鞅又言:“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,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。这两种人,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,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。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,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;贤德的人因时而变,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。”在这场辩论会上,商鞅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机智,舌战群雄。通过这场辩论,秦孝公更加欣赏商鞅的才华,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。
商鞅却在沉思:初步的变法措施已得到秦孝公的赞同,这固然值得高兴,但是老百姓又会怎么想呢?他们是不是赞同新法?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不会相信新法,他们是否会怀疑君王能不能按照新法办事呢?同时他还想到,要为新法的推行开辟道路,必须加强政权的威信,赏罚要严明,办事要公道,说话要算数,这样才能取得全国老百姓的信任。于是,他想出了一个办法,悄悄地告诉秦孝公,秦孝公听后,连连称妙。
第二天,商鞅命人在秦都咸阳城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杆子,并在城门口挂出布告,声称:“无论谁,只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,就赏赐他十两黄金。”咸阳百姓都围在南门口看这个布告,大家觉得奇怪,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南门外围观的人越来越多,但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。有的想:“要是扛了木头又得不到钱,自己岂不是成了别人的笑柄?”有的甚至认为这会不会是试探人们是否贪财,若是动了这根木头会不会惹来杀身之祸呢?有的人说:“这根木头并不重,别说用肩扛到北门,就是用两只手都可以抱去北门,哪能赏赐十两金子?”有的人又说:“没有这样便宜的事,大概是左庶长跟咱们开玩笑的吧。”还有的人说:“这是件奇事,里面必有文章,我们倒要等着瞧瞧,看个水落石出才行。”大伙儿七嘴八舌,你一言我一语,猜个没完。这时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,在城门前挤了黑压压的一大片,他们瞧瞧木头,又看看布告,只是议论,几天里竟然没有谁去扛那根木头。
商鞅听说南门口的人尽是看热闹的,没有谁肯去扛这根木头,就马上派人再挂出一幅布告,把赏金加到五倍。没想到赏金越高,看热闹的人越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觉得事情更奇了,好像前面放的并不是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而是件挨近了又害怕,离开了又舍不得的奇物,不要说去扛,就是连碰也不敢碰了。
这时有几个身穿长袍、手持拐棍的儒生,在人群中串来串去,唧唧喳喳地乱发议论。有一个儒生几天来一直在人群中观察大家的表情,听大家的议论。他终于按捺不住,跳出来大声叫道:“这是左庶长专门愚弄老百姓的,大伙儿千万不要上当呀!”他们一伙马上呼应,都说谁去扛木头,谁就是最大的傻瓜、呆子,说不定还会被商鞅抓起来杀掉。
正在这乱哄哄的时候,有些围观者已经打算起身走了。忽然,人群中钻出一个人,他大声喊道:“让开一条路!”这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壮汉,身穿粗布衣服,束一条腰带,脚上套一双半新半旧的草鞋,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朴实的农夫。他根本不理睬这些老夫子的话,也不管大家惊讶的表情。分开黑压压的人群,他大步地向木头走去,把这根木头从头到尾打量了一番,说:“我来试试看。”说完,扛起木头就走。围着看热闹的人都为这青年人捏着一把汗,他把木头扛到北门去是祸是福,大家都想看个究竟。于是人们跟在他后面,前拥后挤一直到了北门。商鞅听说有人把木头扛走了,立即派人去北门,在众人面前发布商鞅的命令说:“扛木头的壮汉是勇士,立即赏赐五十两黄金!”说罢,使臣马上拿出了五十两黄金,一分不少地赏给了这位扛木头的青年。大家见那位青年真的得了五十两金子,非常佩服他有胆量,同时他们更佩服商鞅如此信守诺言。
这事一下子就传了出去,顿时轰动了整个秦国。老百姓都说:“左庶长真是说到做到,是个言而有信的人,有了这样的官可好了。”第二天,风和日丽,阳光明媚,和煦的阳光照着大地,使人感到心情舒畅。很多人又跑到城南门口,看那里还有没有木头,还有没有搬了木头就给赏金的机会。于是咸阳的南门又挤满了人。不过,大家没有发现木头,却看到了商鞅命人挂出的要进行变革的新法令。
大家看着这个布告,却不太明白说的是什么,因为识字的人少,一个小官就念给他们听,法令里的条文都是有利于穷人的,人们相信商鞅,再也没有人怀疑这个法令的真实性。秦孝公为了使百姓们更好地执行新法,又委派官吏办学堂,开私塾,帮助老百姓通读新法。经过一段时间,秦国百姓学习新法已经蔚然成风,连妇女儿童也知道新法的内容,并能背诵新法的条文了。于是,秦国的老百姓都努力耕田织布,踊跃参军者无以数计,他们靠英勇杀敌、多立战功来赢得地位和财富。秦国从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。
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,一直受到后世法家人物的称赞。宋代王安石就认为,商鞅说得到、做得到,取信于民,是个诚信的改革家。所以商鞅不仅是革新变法的先驱,更是先秦时期诚实守信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