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】国家发改委:从三方面推进信用监管工作
2019年5月15日 浏览:168
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周晓飞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作为信用建设牵头部门,下一步,国家发改委将着力从顶层设计、基础保障、创新推广等方面推进信用监管工作。
一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。研究制定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顶层设计文件,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,衔接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。
二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。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加快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,利用大数据手段全面刻画市场主体信用状况,为开展信用监管筑牢基础。
三是开展创新应用。目前,国家发改委已牵头完成涉天然气、涉煤炭等27个领域近40万家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评价,为相关部门更加便利精准地开展信用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扩大评价范围,创新评价应用,推动信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。
周晓飞强调,信用监管是提升社会监管能力和水平,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,优化营商环境,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。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就是要创新监管理念、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,将信用监管的手段嵌入到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去。
周晓飞指出,信用监管的基本思路,就是按照信用状况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,并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。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主体减少监管频次,提供便利服务,而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则从严监管、协同监管。通过开展分级分类监管,可以将有限的监管资源进一步向信用状况不佳的对象集中,有效解决监管力量不足问题,提高监管效率,做到守法者无事不扰,违法者利剑高悬。
比如,对信用等级较高的诚信企业优先安排财政性资金、优先办理通关手续,而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将面临停止财政性资金支持、限制融资行为等惩戒措施。周晓飞表示,目前,信用监管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如在进出口领域,海关对认定的D级进出口企业平均查验率达到92.52%,是A级进出口企业的近180倍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
4月9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,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周晓飞出席吹风会,介绍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,并答记者问。
回应市场主体期盼深化改革抓落实
打造法治化、国际化、便利化的营商环境
周晓飞: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,加快对外开放步伐,降低市场运行成本,营造稳定公平透明、可预期的营商环境。李克强总理指出,优化营商环境还有大量工作要做,关键是让企业和群众真正感受到。各地区、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“放管服”改革持续推进,营商环境改善取得积极成效。
一是简政减税减费力度大幅提升。2018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两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。新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。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在全国推开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加快推进,产品种类由38类降至24类。在北京等15个城市和浙江省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。2018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.3万亿元,减少“五险一金”缴费2140亿元,超额完成全国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%的任务。
二是市场监管规范化透明度大幅提升。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全面推行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务实推进,推出联合奖惩措施100多项。开展政务失信问题专项治理,纠正一些地方政府不守信用承诺、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。
三是政务服务质量效率大幅提升。审批服务“马上办、网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全面推行。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,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深入实施,企业开办、用水用电报装、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压缩50%以上。基本建成全国一体化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,数据共享交换量达360亿条次。启动“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”,运用信息共享等手段疏解堵点2425个。“减证便民”行动扎实开展。
四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大幅提升。废止《私营企业暂行条例》,全面清理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、规范性文件,甄别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取得突破。加强重点领域侵权假冒治理,实施“互联网+”知识产权保护。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、民营企业、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,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。
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实施,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。世界银行2018年公布的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由上一年的第78位大幅跃升到第46位。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,已在全国22个城市开展了试评价。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先后出台了一批针对性改革举措,各地区积极对标先进,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工作重点,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日趋浓厚。
下一步,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以市场主体感受和诉求为导向,对标国际一流水平,推动审批事项应减尽减,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,放宽市场准入,加强公正监管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加快建立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,打造法治化、国际化、便利化的营商环境。
答记者问
中新社记者: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李克强总理谈到优化营商环境时强调了“信用监管”的概念。请问发改委在这方面会有哪些工作?
周晓飞:信用监管是提升社会监管能力和水平,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,优化营商环境,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。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就是要创新监管理念、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,将信用监管的手段嵌入到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去。
信用监管的基本思路,就是按照信用状况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,并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。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主体减少监管频次,提供便利服务,而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则从严监管、协同监管。通过开展分级分类监管,可以将有限的监管资源进一步向信用状况不佳的对象集中,有效解决监管力量不足问题,提高监管效率,做到守法者无事不扰,违法者利剑高悬。比如,对信用等级较高的诚信企业优先安排财政性资金、优先办理通关手续,而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将面临停止财政性资金支持、限制融资行为等惩戒措施。目前,信用监管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如在进出口领域,海关对认定的D级进出口企业平均查验率达到92.52%,是A级进出口企业的近180倍。
作为信用建设牵头部门,下一步,我们将着力从顶层设计、基础保障、创新推广等方面推进信用监管工作:
一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。研究制定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顶层设计文件,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,衔接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。
二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。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加快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,利用大数据手段全面刻画市场主体信用状况,为开展信用监管筑牢基础。
三是开展创新应用。目前,国家发改委已牵头完成涉天然气、涉煤炭等27个领域近40万家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评价,为相关部门更加便利精准地开展信用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。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评价范围,创新评价应用,推动信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:在世界银行去年发布的《营商环境报告》中,中国攀升了32位。世行在这个报告中也赞叹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改革非常快速且有效;但是也有一种担忧,中国在短时间内攀升太快了,要想营造一个一流的营商环境还有不小的挑战和风险,请问发改委会如何应对?
周晓飞: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。近年来,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,对标世界银行评价,推出大量“放管服”改革举措,营商环境改善取得积极成效,世行营商环境排名由2017年的第78位大幅上升到第46位。营商环境只有更好,没有最好。今年,我们将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要求,继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力度,设身处地为市场主体着想,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,打造便捷高效、稳定透明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,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的排名。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。
一是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重点抓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,压缩开办企业、注册商标、登记财产、获得电力、跨境贸易等事项的办理环节、时限和成本,推动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纵深推进“一网一门一次”改革,进一步做到利企便民惠民。
二是在40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。就是借鉴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有关做法,以评促改、以评促优,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去年,国家发改委牵头,按照国际可比、对标世行、中国特色原则,构建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,在22个城市开展了试评价。经国务院同意,《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实施方案(试行)》已经印发实施,今年要在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、部分省会城市和地县级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。我们将重点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、办理建筑许可、获得信贷、纳税、办理破产等方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,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,让企业有切身感受,使中国继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。
三是复制推广营商环境经验成果。北京市、上海市作为世行样本城市,主动对标世行《营商环境报告》,对标国际前沿水平,着力推进精简事项、简化流程、降低费用,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。比如,北京加快推动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,开展小微企业“零上门、零审批、零投资”三零专项服务行动。又比如,上海实行开办企业一个平台通办,办理环节由7个减到4个,办理时间从22天缩减到9天内办结。京沪两市的改革举措得到了世行的高度认可。其他参与试评价的城市,也都主动查找突出问题,出台了一批有针对性的“放管服”改革举措。今年,我们将及时梳理总结北京、上海等各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,提炼更多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,鼓励带动更多地方对标先进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