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节诚信的竹筒

2018年12月19日  浏览:37


2001年春节过后,家住福建省将乐县古镛镇的农妇张水英决定外出打工。这年张水英已38岁。这么大的年纪还外出打工,邻居们都过来劝。
  

“人家都是小年轻去打工,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出去,哪找得到事做?”
  

“上有老下有小,都要你照顾,出去了他们怎么办?”
  

但张水英一根筋。她把婆婆托付给叔叔,让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寄住妹妹家,毅然远赴他乡。
  

邻居说的没错,张水英没有文凭,没有技术,以前在家里只是干些农活,要找份事情做的确不容易。辗转到厦门、泉州、福州等地,在饭店洗碗,到建筑工地上挑砂子,实在找不到事做的时候,她就捡破烂。每天只吃两餐,馒头配凉水,常在车站过夜或露宿公园、桥洞。
  

奔波的途中,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外,张水英还有一件东西是寸步不离的——一节长30多厘米、直径约10厘米的竹筒,上端锯有一个扁扁的小口。
  

这节竹筒是张水英从家里带来的。张水英的家乡将乐县是福建著名的竹乡。以前,农民外出或下地干活,常背着类似的这样一节竹筒,里面装的是开水。一竹筒够一天的饮用。
  

张水英将这一节竹筒背在身边,并非用来装水,而是用来装钱。
  

她把日常挣的钱、节约下来的钱,全部投了进去,不管是十块八块,还是一元两角的。竹筒是她的储蓄罐,而且只进不出。在打工期间,她中过暑,生过病,但从没想过要把它破开过——竹筒是她的命根子。
  

有一段时间,张水英在一家娱乐中心当炊事员。那些年轻的姑娘们了解到她的遭遇后深受感动,每每上街购物回来,有硬币都往张水英的竹筒里投。
  

当整节竹筒满了,也基本上到了年底。如果还有钱,张水英就往听装的可乐罐里装。回家过完年后,她就又背着一节竹筒出发。
  

如此在外打工了整整四年。2005年春节前夕,张水英背回家的是满满当当一竹筒钱,还有13个可乐罐的硬币。加上之前挣的钱,总共5万元,她终于把债还清了。
  

什么债?丈夫生前欠下的债!
  

1998年,张水英的丈夫曾火根向一些村民借了5万元,加上自己的积蓄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。当年9月,曾火根送货去深圳,不幸发生车祸,车毁人亡。
  

办好丧事后,张水英立即挨家挨户登门,把丈夫曾经借的钱一笔笔记下来,让他们放心,这些债她是一定要还的。
  

有些债权人见她家遭此灾难,年迈的婆婆体弱多病,孩子还在读书,便打消了清债的念头,让她不用还了。张水英却坚定地说:“不行,丈夫死了,债不能死!”
  

前些年,张水英节衣缩食,起早摸黑,种粮种菜,但挣的一点钱除去给婆婆抓药,供孩子读书,剩余不多。为了早日把债务还清,张水英便背着一节竹筒去打工。
  

那些债权人怎么也没有想到,这位弱女子,竟然把债一分不少地还清了!
  

一节诚信的竹筒,感动了十里八乡!
  

返乡后,张水英开了间小杂货店。小杂货店里,还挂着一节竹筒。也许是习惯,每有硬币,她就往那里投。她坚信聚沙成塔的真理,她要把钱积起来,将来儿子考上大学了,给他当学费。
  

2008年5月19日,将乐县民政局来了一位衣着简朴、身材瘦弱的中年妇女,当着工作人员的面打开了她背来的一个蛇皮袋,里面是一节竹筒和十几听可乐罐。民政局工作人员忙领着她来到银行,经银行工作人员清点,这一节竹筒和可乐罐里的钱,共计2775元。
  

“没有什么困难比地震灾区乡亲遇到的困难更大,没有什么事情比救急更需要。”连自己病倒都舍不得拿出来用的这些积蓄,张水英将它们全部捐给了汶川地震灾区。
  

这年8月,张水英的儿子考上大学。可钱都全捐出去了,哪有钱交学费?张水英只好给猪贩子打电话,决定将她饲养的几头猪出售。猪贩子来到她的猪栏前看了后,拒绝了——几头猪正是长膘旺季,不是宰杀的时候。
  

张水英为孩子筹集学费的事,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。这时,让这位瘦弱却坚强的女人热泪涟涟的事情发生了,那一段时间,总有一些熟识或是陌生的人默默地来到张水英店里,他们往张水英的竹筒里塞钱,而不留下姓名。几元,几十元,甚至数百元。
  

儿子上大学前,张水英收到乡亲们的自发捐款七千多元。
  

一节诚信的竹筒,盛满了人性的温暖,闪耀着仁爱的光辉!